出版社首頁 > 網路書店暢銷書 > 生活品味 > 《再訪魚路古道》

《再訪魚路古道》

作者: 馬宗義
《再訪魚路古道》

登入會員,才能使用此功能

 
出版社:博客思出版社
書籍原價: 300
優惠價格:270 
語言:繁體中文
裝訂:平裝
出版時間: 2024.4
ISBN:9789860762778
人氣:

《再訪魚路古道》-出版內容簡介

這是一本讓人對陽明山國家公園中的魚路古道有深刻了解的書籍。這條古道不僅是台北近郊的健行登山路線,更是記載著台灣歷史與文化的寶貴遺跡。

作者從多角度深入探討了魚路古道的歷史背景與功能。從漁獲農作、採硫產業、掏挖金礦到茶葉種植,書中詳細描述了這條古道在不同時期所扮演的角色,展現其豐富的繁華與落寞。透過這些敘述,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魚路古道如何與台灣的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,並深深地影響著當地居民的生活。

「路是人走出來的」,這句話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魚路古道的發展歷程。從古代先民的狩獵或採集民生用品,到黃金買賣、硫磺礦產、茶葉、鴉片等貨物的運輸,魚路古道一直都是人們生活交往的重要通道。它不僅是物資流通的橋樑,更是文化交流、歷史記憶的傳遞者。

書中的每一章節都充滿了故事和歷史的氛圍,從古道淵源到物換星移,每一個主題都被細致地探討和呈現。這不僅讓讀者對魚路古道有更全面的認識,也使得這條古道在讀者心中的形象更加豐富和深刻。

《再訪魚路古道》是一本充滿歷史、文化和人文魅力的書籍。透過作者的筆觸,讀者可以像時間旅行者一樣,走進魚路古道的每一個時期,感受它的脈動和魅力。對於喜愛台灣歷史和自然的讀者來說,這本書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讀之作。

《再訪魚路古道》-作者介紹

作者馬宗義,台灣高雄市人,在學時曾加入省立鳳中及台大田徑隊,在鉛球運動項目有卓越表現。職涯中,服務於體育行政單位,以協助辦理大專校院校際體育競賽活動為主,期間也服務過10屆的世界大學運動會中華臺北代表團。

作者在修畢臺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在職碩班,碩論為《臺灣大專籃球運動聯賽發展之考察》,目前以修習士林地方學,地方誌為主要興趣。

《再訪魚路古道》-序

陽明山國家公園第一條—魚路古道(也稱金包里大路)的發展

「路是人走出來的」這個觀點,以它來印證陽明山國家公園第一條歷史步道—魚路古道(也稱金包里大路)的發展歷程,可謂最恰當不過。因為魚路古道是臺灣先民謀生交通路線之一,當然這條路線隨著社會變遷也賦予它多樣性的運輸功能,在現有一般普遍可查詢或追尋的文獻史料中,這條路線從古至今概都以噍類雙腳為主軸,歷經不同的年代,儘管擔運主要貨物時有改變,但唯一不變就是腳力。

它可能是先民狩獵或採集民生用品的路徑,它也曾是人群聚落間往來交通路徑,它也可能曾經黃金買賣運送交通要道,它也曾擔負運送硫磺礦產的路徑,它也曾是運送茶葉的路徑,它也曾是據山立寨土匪出沒的路徑,它也曾是伺機抗日的游擊殺敵的路徑,它也曾是運送軍事砲管的路徑,它也曾提供兩地締結姻緣的路徑,它也曾是媽祖神明繞繞的路徑,它也曾提供牛隻寄牧或販售的運送路徑,它也曾是淘金客尋寶的路徑,還有它也曾是鴉片運送的路徑,依循歷史社會的變遷,而賦予種種各式各樣的功能,它也曾吸引人群在其區域從事稼穡或擔任守磺任務進而結廬定居,甚至形成聚落。

由於人群千百年來藉由行走這條路徑而完成各式各樣的任務,或許百工百業曾經與這條古道都有密切的連結,因此這條路徑也著實蘊涵豐富歷史人文績累,於今看起來也是一條多功能綜合性的古道。

《再訪魚路古道》-目錄

壹、發想/7

貳、古道淵源與功能/19

參、古道芳踪再現/47

肆、旅人行腳/71

伍、物換星移/87

陸、結論與建議/143

柒、後記/153

尋找陽明山魚路古道南段山豬湖地標/171

後山菜攤及陽金公路石碑/185

參考書籍/200

《再訪魚路古道》-內容連載

「魚路古道」這個名詞確實給人一種似真似幻的想像空間,它是如此的接地氣,它是現實生活中如實般地貼近人群的日常生活,對於現在的人群撫今追昔的思古情懷,除了緬懷先民體現在生活的努力奮鬥精神,在你、我思緒上,確實也會不經意浮現想進一步探索的吸引力。

魚路古道另一名稱為金包里大路,而「金包里」這個地名就是現在的新北市金山區,於1920年10月1日,日治政府正式實施〈臺灣州制〉、〈臺灣市制〉、〈臺灣街庄制〉,許多地名也同時更名或修正,如「八芝蘭」改為「士林」,「金包里堡4庄」合稱「金山庄」,隸屬臺北州基隆郡,因而金山地名一直沿用至今。

在歷史洪流中,「魚路古道」其名稱是近代產物,而它的前身為金包里大路,「金包里大路」從語意來推測,或許是日治時期統治政權給予的命名或稱呼,由於早期在今金山地區的謀生的平埔族(巴賽族),泛稱為金包里社,因此這條道路取名金包里大路顯而易見理所當然,唯「大路」的緣由,如以漢人文化謙虛的處世態度,很少會用誇大的形容詞用語,是故「大路」名稱的用語,與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就會有連結,李瑞宗(1994) 曾引述臺灣總督府1896年臺灣產業調查錄;總計交通路線12條,其中大路6條,小路6條。從臺北府至基隆、金包里、滬尾是大路。從基隆至金包里、頂雙溪是大路。從頂雙溪至頭圍也是大路。至於大、小路的區分在《臺灣產業調查錄》也有敘明小路是指一般土路。大路,則與日本內地的田舍路無異,只是沿線敷列石塊而已。是故經此說明,對於金包里大路明明是山中小徑,為何要稱呼為大路就有更加清晰的註解。

魚路古道形成的年代,如要加以明確考證,以現有的文獻史料實難清楚斷言,從歷史時代文獻史料只能推估至少在何年代以前就有這條路徑存在,也有可能在原史時代就有人群在行走,如採集或狩獵等。

在元朝汪大淵於1349年所記載資料《島夷志略》中的「小琉球」(李宜憲,2019),可能就是現今的臺灣,雖然文獻有大、小琉球之分,大琉球為今日本所屬—沖繩島,小琉球就是指臺灣島,如以今日的觀點,臺灣島面積恆比沖繩島大的多,為何形容詞剛好與事實相反,依林衡道大師的說法,蓋當時元朝的觀點,是按文化程度來區分大、小,元朝時沖繩,就有政府組織在統治管理,而當時的臺灣尚無政府組織在統治,各族群蓋多以部落組織型態在運作,初時各部落的頭目的職位並非族群的統治者,而是扮演族群資源分配的協調者,平時也要投入生產工作。19世紀法國學者聖第尼(D'Hervey de Saint Denys)與國內歷史學者暨中央研究院院士曹永和考證探究,資料就有提到琉球及臺灣,臺灣生產硫磺及有人用來以物易物交換之事,至少在西班牙佔據今基隆和平島年代,就有中國福州商人乘船來與原住民交易。因此貫穿北臺灣金山海岸及士林、北投地區的魚路古道,在那個年代就如同今日的便捷高速公路,單以硫磺產業的運輸,我們都可以很保守推估,在14世紀或15世紀,這條路徑就有人群在行走使用。尤其大油坑礦區場域有天然的硫磺產出,即一般稱為赤油,為整個臺灣獨特的硫磺產地之一,更是能凸顯這條路徑是受到當時人群所倚重。

登入會員,才能使用此功能 
  1. 單筆購物2000元以下,運費100元;單筆購物2000元以上免運費。
  2.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,若您發現購買的書籍有瑕疵,麻煩請您留言或是電話詢問後續處理方式。
  3. 商品換貨時,麻煩請您留下購買書籍的郵戳或是收據做為憑據。
  4. 若需要團體訂購,我們有專人服務。來電請洽博客思出版社:
  5. 電話:02-2331-1675 / 傳真:02-2382-6228 / 上班時間:週一至週五,08:30~18:00
留言與分享:
會員登錄
正在載入,請稍候...
用戶名:
密   碼:
驗證碼: 看不清?點擊更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