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初春的臺北街頭,陽光普照春意鬧,隨風婆娑而下的落葉,伴著飄盪在空氣中的咖啡香,增添了幾許詩意。去年適逢台灣許多學術大師之逝,書局中瀰漫著一股濃濃的經典氣息,重慶南路上幾家較大的書局,皆為這些逝去的學者們設置專區,擺上他們的學術出書著作,說明著學術著作出書的富貴壽考。
著名歷史學者方豪教授曾言:「學歷史的要富貴壽考。」他認為從事歷史研究者要活得夠久,還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,否則難以有所成就。此話不僅適用於從事歷史研究者,更適用於從事人文學科的研究者。杜維運教授云:「史學有其富貴性。」不管是個人或是社會,人文學科的發展須立基於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,如此方能悠遊其間。但若天不假年,亦難以有所大成,所謂「日月逝於上,體貌衰於下,忽然與萬物遷化,斯志士之大痛也!」而學術著作出書也有其富貴壽考。
〈典論論文〉云:「蓋文章,經國之大業,不朽之盛事。年壽有時而盡,榮樂止乎其身,二者必至之常期,未若文章之無窮。是以古之作者,寄身於翰墨,見意於篇籍,不假良史之辭,不託飛馳之勢,而聲名自傳於後。」魏晉南北朝時之文人多著意於此,即便是才高八斗的曹植亦是如此,尤以著作史書為最大之光榮,但是否每本學術著作出書都能富貴壽考?
台灣蘭臺出版社是一個專業的學術著作出版社,主要出版文史哲書籍之出版,常有許多作者與主編往復討論,只為一字、一句、一符號之取捨與否爭論半天。蘭臺主編並不覺得厭煩,因為「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。」出書作者們亦是如此懷抱。文章的好壞,章節架構的經營,自己最清楚。對人文學者而言,多半都有著「文章,經國之大業,不朽之盛事」的觀念,年壽有時而盡,而著作卻可傳世久遠,故對於出書筆下的一字一句無不用心思量,深恐一付文字付梓,稿子變成了書,其間的錯謬已成證供,欲辯已無言,是以慎重再慎重。也因為用心,人文得以綿延,而聲名亦自傳於後,古往今來的這許多大師們學術著作出書的富貴壽考,不就是如此嗎。
蘭臺出版社以為,學術著作出書,再三慎重其事較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