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版社首頁 > 博客思網路書店 > 人文史地 > 蘭臺國學研究叢刊 第一輯 1 (共十冊)

蘭臺國學研究叢刊 第一輯 1 (共十冊)

作者: 毛鵬基,朱嵐,江闊,吳祥熊,陳進益,龍建春
蘭臺國學研究叢刊 第一輯 1 (共十冊)

登入會員,才能使用此功能 

出版社:蘭臺出版社
書籍原價: 12000
優惠價格:11400 
語言:繁體中文
裝訂:精裝
出版時間: 2013年1月
ISBN:978-986-6231-56-8
人氣:

蘭臺國學研究叢刊-內容簡介

《論語、孟子會通》

求其會通,立己立人

求得會通,乃讀書之始事;得其會通,而反求諸己,有得於身於心者,乃終之事也。本書之旨,在先求得其會通,進而求有得於身於心,以立己立人。

本書將孔孟言行,次第序列,並以時人弟子相與之言,或接聞於夫子之語,按其性質,求其適切,予以類列,附列各有關篇章之後,讀之可見其源委所自。

《增補諸子十家平議述要》

天下之學,有分有合

不分無以見精微,不合無以知博大

《漢書‧藝文志》:「諸子十家,其言雖殊,辟猶水火,相滅亦相生也。仁之與義,敬之與和,相反而皆相成也。」夫物不通方則國窮,學不通方則見陋。諸子之書,風格高嚴,重仞難盡,其言雖殊,要皆在於備世之急。譬猶鍼灸者然,其術雖異,而攻疾均焉;譬猶耳目口鼻,雖不相同,但各有所用。如偏嗜一家,伐異黨同,「無異游井忽海,鮮有不(足+叕)躓於泥濘之中,而沉滯於不移之困者」。

本書首述各家學術之要旨,次列先秦諸子相互之訾議,最後彙集秦漢以來之學者,對先秦諸子之論評,相提並籀,述而不作。務於聚訟紛紜之中,而求得其至是,俾學者舍短取長,知所從違。

《齊諧選編》

災異妖孽,莫非有因

禍福無門,唯人自召

《商箴》云:「天降災布祥,並有其職。以言禍福,人或召之也。」《管子》云:「順民之經,在乎明鬼神,祇山川。」《墨子》且有〈明鬼〉之篇。蓋明乎鬼神之理,則雖獨處暗室,仍有「不愧屋漏」之美德。

樂天知命故不憂,命運之說,聖賢亦時或言之。蓋一身之窮達,若不安分守命,則奔競排軋,損人利己,無所不為,天下禍亂,必自此起矣。

蓋所謂迷信者,盲目而不歸於正之謂。若茍有其事,且耳聞目擊,不能全然烏有無是。本編選集古今中外志怪之精英,雖情節奇異,似若危言聳聽,要皆主旨醇正,可勸不戒,可歌可泣。足以敦世道而正人心,旨在鍼薄俗而砭澆世,藉以有所警惕戒懼,冀有助於政教治化。

《異夢選編》

神遇為夢,接形為事

省察修治,德迎逢吉

神遇為夢,接形為事。晝想夜夢,神形所遇,夷考載籍,千狀百態,凡世所未有者,輒能於夢中見之。昔黃帝夢遊華胥,武丁夢賜良弼,文王夢飛熊,孔子夢周公。《新序》云:「諸侯夢惡則修德,大夫夢惡則修官,士夢惡則修身。」於此可知:凡有異夢感心,以及人之吉兇,相之氣色,無問善惡,常恐懼修省,以德迎之,乃其逢吉,天祿永終。故《周禮》卜人掌三夢之法,而占六夢之吉凶,所以嚴省察而資修治,非徒然也。

本編取材,以經傳史志、諸子百家、歷代名人文集筆記,足以為勸為戒,可歌可泣者為主,慎擇約取;或情節雖俶詭奇譎,危言聳聽,要皆旨趣必歸於醇正者,方慎選甄錄。首述致夢之因,次述歷來占夢解夢之法,再次類述各種吉凶禍福之異夢,俾閱者預燭先機,戒懼修省,趨吉避凶,知所從違。望對江河日下之人心,或有涓滴之助。

《中國傳記文述評》

文之不絕於天地間者

明道、紀政事、察民隱、樂道人之善也

我國傳記文之大別有三:一曰經學傳記,二曰歷史傳記,三曰文學傳記。經學之傳記,在闡發經義,辨章學術;歷史之傳記,在信而有徵,實事求是;文學之傳記,在因事興感,抒情寓意。三類之中,各類所含之範圍至廣,其體裁性質並不一致,故作法亦各不同,任何才高學富之人,必不敢自言皆能為之。

《日知錄》云:「文之不絕於天地間者,曰:明道也、紀政事也、察民隱也、樂道人之善也;若此者,有益於天下,有益於將來也。」傳記文之傳世價值即在於此。故無論為學為文,貴平實而坦蕩,不危言以聳聽;凡放言高論,聳人聽聞者,必非真正為學為文,為求一己之名而已。故凡為學為文者,須先言修養,修養深,胸中積理自富,覺有千言萬語,非吐之不快,其於為文,亦沛然如泉之湧出,滔滔不窮矣。

《中庸人生學》

立身之本 處世之道

中庸被孔子譽為「至德」,中庸人生哲學是儒家倫理思想體系的核心和精髓。

本書史論結合,探微鉤沉,考察了中庸哲學生髮的文化生態根源,揭示了中庸人生學的本質,闡發了中庸之道在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方面的巨大功用,辨析了儒家中庸人生學同道、墨、法諸家以及西方人生學的分野。弘揚中庸人生學的精華,有益於豐盈當代人的精神世界,促進社會和諧發展。

《論語核心思想探研》

力挺孔家店 再使風俗淳

國人皆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在於仁義,但什麼是仁?什麼是義?卻未必清楚。簡言之,仁的思想觀念就是要培養出一種「用心」的思想傾向、思想方法,表現在行為上,即是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」、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、「父慈、子孝、兄友、弟恭……」。仁為本,義為行。

孔子學說是中國文化的正統代表,然而在「五四」和「文革」時卻飽受打擊!一意以西方的文化標準來評價中國文化的對與錯,充斥著一種文化的自卑感。一個沒有自己文化支撐,沒有民族精神載體的國家,憑什麼精神立足於世界?如何談得上復興與崛起?如何和諧社會、和諧世界呢?

我們學習中國文化就是要為自己、為國民找尋安身立命的依據,並身體力行,篤行之和弘揚之,找尋與營造國民之精神家園。

《國文文法纂要》

不講文法 是為不通

文法者,所以論述文字之理法者也。

國文文法,古無專書,

清季馬建忠氏,始著文通,

然當時學者,多鑽研於樸學小學,

其於逐字之部分類別,

與夫詞、語、句、讀相配而成之義,

不求甚解。

夫文字乃表達思想之方術,

其運用之方法,是否得當;

發表之思想,是否正確;

以及所描述之事物,是否神寄而情宣;

皆必取資於文法以裁度矯正之。

《當僧人遇上易經》

援佛解易 會通儒佛

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僧人如何面對《易經》的著作。它不僅詳實的將僧史中,僧人曾經引用《易》語之事做了整理分析,並進一步對目前唯一可見從頭到尾注釋《易經》的僧人~蕅益大師做了完整的研究梳理。不論是在佛教經典,或是書信雜著,甚至是其專門注《易》的《周易襌解》,只要出現與《易經》有關的訊息,本書都做了深刻且仔細的研究,實是了解僧人如何面對《易經》這部經典的重要階梯。

《神秘文化本源 河圖洛書象理解讀》

探本溯源 闡幽解謎

在中國古代文明和傳統文化中,河圖洛書是最為神秘的,也是最為奇特的:它是一種亦真亦幻的文化現象,又是一種源流交錯的文化闡釋,至今仍然是一個褒貶徑庭的文化懸案!

河圖洛書無疑是中國神秘文化的本源,也是中國文化的主要本源之一,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。然而由於它的廣博、繁雜、艱深,學者往往一觸即退避三舍;又由於它的隱晦、神秘而且在今天看來充滿了虛幻、迷信的色彩,很容易受到某些學者專家的輕易否定。

本書通過對河圖洛書「象」與「理」這兩個最重要方面的解讀,企圖為破解這個千古之謎、深入把握中國神秘文化和傳統文化,提供紮實的基礎和一點啟迪。

蘭臺國學研究叢刊-作者介紹

《論語會通》:毛鵬基

《增補諸子十家平議述要》:毛鵬基

《異夢選編》:毛鵬基

《齊諧選編》:毛鵬基

《中國傳記文述評》:毛鵬基

《中庸人生學》:朱嵐

《論語核心思想探研:對仁義禮的解讀》:江闊

《國文文法纂要》:吳祥熊

《當僧人遇見易經》:陳進益

《神秘文化本源——河圖洛書通俗解讀》:龍建春

蘭臺國學研究叢刊-序

毛鵬基教授全集序

毛鵬基教授,江蘇宜興人,民國前三年〔1909〕生,享壽八十六歲。家世耕讀,1928年入「無錫國學專門學院」,後改為「無錫國學專修學校」,畢業旋即攷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審部工作,與同學王紹曾等人參與校印「四部叢刊」、「百衲本二十四史」等巨著。於先秦學術思想興趣濃厚,用力最多,在商務印書館任內廣泛涉獵,曾與同學馮書耕有約:共同編寫「四部鑰」,為「四部叢刊」提要勾玄,作為導讀,經七年努力,已近完成。怎奈抗戰軍興,回鄉率領青少年子弟毛鴻基等二十餘人,徒步向大後方轉進,經長途跋涉,多次涉險,終於抵達重慶,曾有「避難日記」,詳加敘述,可惜早已佚失,余幼時於父摯輩閒談中,尚略聞一二。「四部鑰」的原始文稿,也在日後的遷徙中丟失,曾為此懊惱不已。

文化和教育乃國家命脈所繫,重慶商務印書館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出版機構,日寇軍機多次地毯式轟炸,商務印書館也是重要目標,在一次轟炸中,曾險些喪命。旋應召從軍,帶筆從戎;抗戰勝利,受聘南京國民大會祕書,尚未到職又奉命隻身來台在警備總部,創辦「民眾服務站」,擔起民眾組訓與調解糾紛之責,與當時工商業者相知甚稔,因熱忱服務,清廉自持,普受民眾信賴和敬重。以上校副處長除役,轉任黨職,在臺北市黨部工作時與同事馬鶴凌,理念相同,相知相惜。分離多年後,在芝山岩相遇,曾蒙題詩相贈,玆錄於后:

歸隱泥塗意自如,芝山岩下結廬居。聖徒舊是薪傳者,嘯傲林泉合著書。

菊徑松坡扉半開,扶筇親引故人來。烹茶細說還山後,傳道傳經亦快哉。

一別都門廿五年,舊時風骨更清堅。欣聞徹夜燃藜事,想見山居不羨仙。

我亦泥塗衛道人,甘為赤子老風塵。海天握手情何限,放眼乾坤且自珍。

在離開黨職後,重回學術天地,應張其昀之聘在文化學院任教,即今之中國文化大學,近三十年之久。其間曾自設「雅言出版社」,便利出刊國學專書。

馬鶴凌〔翯翎〕先生題詩

無錫國專與民國以來國學的命脈密不可分,校長唐文治,字蔚芝,以救國救民為宗旨,抱捨我其誰的胸襟,以堅毅不撓之精神,首先創辦南洋大學,師法西洋,發展科技;繼而創辦無錫國專,傳承優良固有文化。科技與人文並重,希冀本末兼治,特從教育著手,致力培植振興國家民族的基礎人才。抗戰時期,國專也輾轉搬遷,雖然物質條件極度困窘,顛沛流離,仍弦歌不輟,絕不放棄!而唐校長當時雙眼已失明,靠助教為其讀文和板書,加上嚴重的糖尿病,身體衰弱,但仍親自授課!

錫國專招生,除嚴格筆試之外,唐校長都親自口試,精挑細選,入學者絕無僥倖,因此招生不多,卻人才輩出。「敦品勵節,修身養性」,是國專所強調的,非但在平時,而在危難之時,尤其能堅持不違。自校長以下,教師與學生都能以「孰讀精審,循序漸進,虛心涵泳,切己體察。」作為辦校和求學的圭臬。新生入學先求博覽,厚植基礎之後,再由博返約,集中在興趣相近的專項,不抄捷徑,不尚空談,不趨時尚,不畏批判,都能以發揚我國固有文明,為「舍我其誰」的終身職志!基於國專的傳統,畢業生在社會上給人的觀感,當然與眾不同。雖然不是個個「博古通今,學究天人」,但是都可以稱得上經師人師,足以表率群倫!

中華文化以人為本,重點在講求個人和社會的和諧關係,強調的就是「人倫」,是最務實的哲理。禮義道德為人生的基址,知識學問如同建築在基址上的屋宇。沒有強固的基礎,不可能有宏大的建築;沒有道德的人,學問反而更助其為惡。知識份子要學以致用,濟世利民,不泥古,不矯情,不欺暗室,去偽存誠,躬行實踐,為民表率!文化涵蓋生活中的一切 ,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:有從橫切面看到某一時期的社會,也有從縱切面看到歷史的演變。其中支配著整個文化進程的,就是人文思想。中華文化在先秦,就已有多樣而且成熟的哲思,有文字記錄在典籍,延續了數千年之久,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光輝的一頁。歷代的戰禍,對古籍的破壞,固然是無可弭補的損失,而近世國人對自身文化的蔑視,才是最大的危機!

整理古籍是目前當務之急,若不能將有學術價值的著述保存下來,時間一久就會被遺忘 ,甚至被煙滅。普及國學,不能祗喊口號,第一件事就要保存古籍,但是古籍浩瀚,要能精擇細選,避免遺珠之憾。第二步是要整理古籍,把內容散亂的重新編排,使之易於閱讀,便利初學者。第三步,在古籍的基礎上,配合當代的環境,闡發其精義,而不是以現代人的眼光,作狂妄的批判。有人認為,社會不斷在進步,為什麼要抱殘守缺,應該順應新時代的潮流。乍看似乎有理,但若以生物演化的速度來看,幾千年或幾萬年,在自然界只算是一瞬間而已,人類在最近一萬年內基因結構的改變,實在微乎其微。雖然人類發明了許多前人沒有的工藝技術,物質條件不斷改進中,但是今人和兩三千年前古人的遺傳基因並無差異!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關係,並沒有改變:人們要追求理性和平的社會,要仰賴互助合作的關係,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親情,要誠信互敬的友誼,要有關心民生疾苦的政府,要有道德素養高深的領袖,諸如此類,並沒有今古或中外之別!那麼為什麼要拒絕學習前人的智慧?排斥先人的教訓?

「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、篤行」,是做學問的步驟,以現代語言來說,就是要大量涉獵,小心假設、虛心求證、實踐篤行。先要大量收集資料,瞭解其中的內容,有了充分的背景資料,再小心選定要探討的主題。主題的選定非常重要,不可以輕率大膽假設,若是弄錯方向,將是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經過了謹慎思攷和研討,虛心接受事實,証明真相,確認無誤,就要切實奉行。

書固然要博要精,更重要的是能融會貫通:通情達理,捨短取長,師法先哲,以為己用。先秦諸子百家,處衰周之亂世,其言論皆以救世濟民,除弊安邦為宗旨。著眼處不同,主張也相異,做法當然也不一樣。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大黃金時代,百家爭鳴,門戶各立,各是其是,而非其所非。各家主張自有獨到之處,但也難免一偏之譏。「諸子十家平議述要」,扼要說明各家立論的主旨和矯正當時社會亂象的方法。就各家相互批評和爭議之中,整理出各家學說的優劣點。實際上,百家之說雖然不同調,甚至相互譏評,勢同水火,但各有所用,如偏執於一家之言,就會像沈滯於泥濘之中,難以自拔。反之,若能摘取各家之長,偏者裁之,缺者補之,各家都可取法;相反又能相成,相滅亦能相生 !

「 論孟會通」是「論語會通」和「孟子會通」兩書的合訂本。古本論語因編次體例,均無定則,學者茫無頭緒,教者也難作有系統之講述。論語為孔子學說之精髓,孟子一書則為繼孔子之後,最能發揚儒家精神的代表,均為研習固有文化學術所必讀。為便於研習與講述,經過重新編目,以類相從,次第相關,各有所歸,不需苦思力索,即能得其融會貫通。

不語:怪力亂神,並非否定其存在,而是對未知事物,持保留態度,並非劃地自限。以孔子的智慧,尚且無法解釋許多現象,所謂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不強不知為知。對一般人而言,實在沒有必要在這些方面浪費時間和精力。「齊諧選編」與「異夢選編」二書,是把古人神道設教的精神,加以宣揚,以勸善濟世存心,在物慾橫流人性墮落之世,有矯正世俗的偏差,端正人心的作用,千萬毋以迷信視之。迷信是若本無其事,卻盲從而附會之;若確有其事,經親身體驗之奇事,不能因無法解釋,而歸之於迷信。兩書之編,旨在鍼薄俗而砭澆世,藉以有所警惕,亦有助於教化。

「傳記文述評」一書,為「傳記」與「文」正名,攷鏡源流,區別傳記文為經學、歷史、文學三大類,並詳述其原起、流裔、作法等,為傳記文體之特識創獲。

臺北市「蘭臺出版社」為宏揚中華文明,不計工本,重刊民國以來國學專著,不使日久湮滅,厥功至偉。為所當為,勇氣可嘉!謹向盧瑞琴女士與蘭臺全體仝人致敬 !

中華民國壹佰零壹年壬辰上元日毛文熊謹記於臺北旅次

總 序

夫國學者,一國固有之學術思想也;此乃民族精神之所基,國家靈魂之所依,文化命脈之所寄。吾泱泱中華之所以卓然傲立於世數千載,端賴於此道統思想薪火相傳,燈燈無盡,代代傳衍,不絕如縷。故四大文明古國,獨中國存世於今,此誠世界文明之奇蹟,亦吾國歷代知識份子之功也。然自清末列強交侵,民初之「五四運動」以來,西潮如浪,澎湃洶湧,傳統之學術思想受到極大的衝擊,頗有「經書緒亂,書缺簡脫,禮壞樂崩」之勢。

中國自上古時代起即有史官記事之傳統,綿歷於今數千年不衰;歷代知識份子亦皆有傳承道統思想之自覺。傳統學術思想之傳承,有賴於斯。更切要者,乃在中國傳統之學術思想與人生關係密切,無一不可於日常生活中確實篤行,且隨其歲月歷練淺深之不同,而有不同之感悟,如張潮於《幽夢影》中所言:「少年讀書,如隙中窺月;中年讀書,如庭中觀月;老年讀書,如臺上玩月,皆以閱歷之淺深,為所得之淺深耳。」此乃吾國學術思想之特色和引人入勝處,亦是與西方之純哲學與人生決無關涉所不同者。

於今物質勃發,人心飄搖無著之際,中國哲學當有所裨益於世,所謂「求其放心」,進而能「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;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」。更有甚者,在於一國之復興,必先待國學之復興;一國之強盛,必先待國學之強盛!未見一國之富強而國學不興盛者。國學興盛,民族精神方有基礎,國家靈魂方有依憑,文化命脈方有寄託。

蘭臺於此時出版「蘭臺國學研究叢刊」,除傳承固有之國學命脈,亦是為故國招魂,更深信東方哲學是本世紀人類文化的出路,在舊傳統裡尋找新智慧,將大有益於世。希冀此叢刊的出版,能收「雲蒸霧散,興化致理,鴻猷克贊」之效。

蘭臺出版社

蘭臺國學研究叢刊封面-博客思網路書店 蘭臺國學研究叢刊目錄一-博客思網路書店 蘭臺國學研究叢刊目錄二-博客思網路書店

蘭臺國學研究叢刊目錄三-博客思網路書店 蘭臺國學研究叢刊目錄四-博客思網路書店 蘭臺國學研究叢刊目錄五-博客思網路書店

蘭臺國學研究叢刊目錄六-博客思網路書店 蘭臺國學研究叢刊目錄七-博客思網路書店 蘭臺國學研究叢刊目錄八-博客思網路書店

蘭臺國學研究叢刊目錄九-博客思網路書店 蘭臺國學研究叢刊目錄十-博客思網路書店

博客思網路書店

登入會員,才能使用此功能  
  1. 單筆購物2000元以下,運費100元;單筆購物2000元以上免運費。
  2.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,若您發現購買的書籍有瑕疵,麻煩請您留言或是電話詢問後續處理方式。
  3. 商品換貨時,麻煩請您留下購買書籍的郵戳或是收據做為憑據。
  4. 若需要團體訂購,我們有專人服務。來電請洽博客思出版社:
  5. 電話:02-2331-1675 / 傳真:02-2382-6228 / 上班時間:週一至週五,08:30~18:00
留言與分享:
會員登錄
正在載入,請稍候...
用戶名:
密   碼:
驗證碼: 看不清?點擊更換